基层教育负担重,已经是不争的事实。半月谈记者在全国多地调研发现,部分地区中小学非教学考核名目多,迎接督导检查、调研考察任务繁重,一些形式主义和留痕主义“进校园、入课堂”,评先争优变“秀场”,成为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沉重负担,严重干扰正常教育教学活动。
检查名目繁多,形式主义致学校负担沉重
部分基层中小学负责人和教师反映,一些评比检查和非教学任务干扰正常教学,形式主义之弊影响校园健康发展。
本应“补短板”,奈何“成样板”。西南某市一实验学校,自2017年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以来,俨然成了“迎检专业户”。达标验收后,上级部门追加了数十万元投资,学校的硬件设施面貌一新。但学校因此被当作“样板”,各项接待任务随之而来。各种同行参观学习、区内经验交流等让学校难以应付。
某地一位小学校长说,学校“最怕拿第一”。“成为样本,检查、参观和接待会特别多。”他说,迎接有些部门的检查,就得提前准备资料、做展板等。争优创先不再是工作动力,反而流于形式、疲于迎检。
“小手拉大手”,任务花样多。部分教师反映,一些非教学的事务性工作进了校园,且常常要求“从娃娃抓起”,一些管理部门将本应承担的法规普及、宣讲等工作“甩”给学校。比如,一位重点中学副校长向记者讲述了禁毒工作进校园的一系列流程:单纯宣传讲解不够,需要老师先专题学习、组织专题班会,随后再让学生参与笔试答题,最后考核时既要量化学生考试通过率,还要准备很多总结资料。而一些专题宣传,还要求学生回家向家长进行普及并签字。“向学生宣传禁毒知识的确有意义,但为了检验宣传效果,各种考核和检查就特别烦琐。”这名副校长说,这些活动耗费老师们很多精力,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课余负担,也得不到家长的理解。
节会活动多,过节成“过关”。本应体现尊师重教的教师节,也成了一些地区的“秀场”,花大量时间、人力、资源进行节会筹备,一些基层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,还要参与节会的节目排演等,戏称“过节比过关还难”。今年教师节前夕,中南某地一名中学老师全天“连轴转”,从早8点到晚7点,都有全天候的教学和班级代管工作,俗称“包班”,此后还要赶到教师节晚会现场签到看节目。
她告诉记者,学校有大量教师被抽调参加教师节晚会,提前多日就开始节目编排工作,常常白天工作结束,还要排练至深夜。彩排期间,班级管理工作就全部交给其他老师“包班”。其间,学校基本停课。“节目讲排场,一个节目随便就三四十人,可我们学校总共才六七十名老师。”
记者观察发现,今年教师节期间,不少地市、区县都举办了大同小异的教师节晚会和颁奖典礼,老师除了耽误教学时间排练,还被“半强制”要求点赞、转发晚会相关视频。采访中,有老师感叹“听到教师节就害怕!”“这样的教师节谁愿意过?”
“实干”要材料照片证明,留痕主义成教师极大困扰
一些基层中小学负责人和教师反映,为了表明工作“真干了”,需要“假材料”来证明。没有留底,就会被认为没实干,留痕主义歪风刮进校园。
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典型表现:“借人”补台账,迎检拍视频;下雪过后,铲雪是小事、拍照是大事;通知下发、活动举办,关键是签到不能少;主题班会、材料反馈、走访拍照、签字确认,甚至还要组织补拍、摆拍……
一名教师告诉记者,学校每名老师都要有一个专门的电教登记本,记录上课内容及多媒体使用情况。如有缺失,会影响整个学校的考核分数。实际上,多媒体不可能每节课都用。“每到期末,老师们就轮流来填,把自己科目的多媒体使用情况全部填完。”
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。为应对评估检查,“今日内完成”“明天必须要”的评估材料层出不穷,有的评估时间跨度长达三五年,基层学校承受的额外负担“甩不开、挣不脱”。一中学校长说,为应付各种检查工作,学校还专门增加了行政人员。还有老师反映,同样一套材料,为了迎接不同部门检查,需要做成好几套。比如,A部门检查名目是“疾控防疫”,B部门检查名目是“健康学校”,其实落实到学校都是健康教育,但就得准备两套资料,方案、过程、总结里分别要出现这两个关键词,否则资料审核通不过。
一小学校长说,似乎写出来的总结、填出来的表格,才是评价工作完成的标准。这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。
“备战”式迎检,“打卡”式验收。不少受访教师坦言,一些师资规模较小的学校,应付完检查后几乎没有精力聚焦教学主业。一名中学老师说,为应对每年年底上级部门对学校的年终考核,她准备了整整3大盒、半米高的材料。最让她无奈的是,没等检查完,这些材料就成了废纸,“我们准备得辛辛苦苦,来检查的人喝杯茶、和校长聊聊天,就完事了”。
视察现场、看完就走,有些材料说出口就要拿到手。一些基层学校反映,常常不得不接受来自各级各类单位的行政指令、工作安排、评比检查。以教育之名登课堂、入教室,挤占教育空间,浪费教学时间,消耗教学资源。
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,为基层教育“真减负”
在调研过程中,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,一些资料确有保存价值,适当的检查能有效促进学校管理、教育教学工作;适度的节会活动,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感和成就感,但这些一旦过度,就会消耗教师精力,降低教学质量。
一名小学校长说,考虑到学校和教师的工作、精力问题,建议相关通知由教育行政部门统整后,统一下发至学校,避免每个部门提一点要求、布置一点任务,汇集在一起后对学校形成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。
多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建议,应严格规范各类“进校园”活动,让学校教育更聚焦主业。当前很多活动其实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相关性不大,应该严格限制。一方面,要落实相关提质减负文件,让这些文件切实发挥作用;另一方面,也要细化政策,避免各类检查“搭车”进校园。
在教师“真减负”方面,不少基层教育工作者表示,希望能切实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,尤其是减轻摊派给教师的维稳、卫生、宣传等方面的压力,让教师安心于课堂教学和学生教育工作。
不少基层校长希望各级行政部门能够加强服务、沟通意识,在工作中克服“唯我任务独尊”的思想,尊重教育教学规律,提升科学管理水平,更好地服务学校,推动教育工作更好发展。
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,必须厘清政府、学校、社会之间的关系。政府应依法监管,把职能从指挥变为支持、协调和评价。基层教育工作者建议,梳理考核检查项目,将考核检查项目降到最低程度,不能以考核检查代替现代学校治理
(来源:半月谈)